中國水產頻道報道,上海,地處長江入?,毗鄰東海,北有崇明島、長興島、橫沙島3個島嶼。崇明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,有著“長江門戶、東海瀛洲”的美譽,是中國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及中國最大的沙島。奔騰不息的長江之水,帶來源源不竭的動力,這就是我們此次長江之行的最后一站。
上海養蝦人,與白對蝦的一場“博弈”
上海境內河道(湖泊)面積約500多平方公里,境內江、河、湖、塘相間,水網交織,水產資源豐富。上海人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水面大約有5萬畝,主要集中在南惠與奉賢區。在整個養蝦業都不景氣的狀況下,上海的對蝦養殖也不例外。“這兩年養蝦,大多數都在虧本,蝦越來越難養”,養殖戶張建林如是說。
張建林,上海鄔橋鎮本地人,從事養殖行業已有25年,1991年開始養殖四大家魚。但隨著上海經濟的不斷發展,低價的養殖品種利潤低,無利可圖。從2010年以后,像大多數養殖戶一樣,張建林也開始了對蝦養殖。對蝦的風險雖高,但是利潤足,在前兩年的養殖中,養殖戶普遍嘗到了甜頭。
然而,好景不長。2013年底起,上海的陰雨天氣不斷增加,今天更是到了四十多年來陰雨天氣最多的一年。對養蝦來說,天氣尤為重要。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導致蝦的發病率增高,成活率下降。“去年的大雨讓100畝的蝦塘淪陷,虧損了50多萬”,張建林有些無奈。
“今年的蝦苗,更是讓人著急”,張建林說,天氣越來越糟糕,蝦苗的價格也越來越貴,但品質卻越來越差,本來天氣狀況不好,給養殖造成很大困擾,再加上苗種的問題,蝦農們陷入一場與對蝦的“博弈”中。“如果賭贏了,明年還能重來;如果賭輸了,就可能會被淘汰”,張建林的這句話說出了自己內心的苦悶。
隨著政府回填政策的實施,2014年開始,上海已有3000-5000畝的水面填回耕地,養殖水面在減少這毋庸置疑,已不再是像2001年、2002年那樣可以隨意挖塘養殖。上海養蝦人想要贏得這場“博弈”首先要解決苗種問題;其次是要在蝦的免疫力上下功夫;最后的關鍵則是注重調水,在梅雨季節保障穩定的水質,減少蝦病滋生。
外來養魚人,在迷霧中等待光亮
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,現有面積為1200.68平方公里。這里風光旖旎,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島大堤,猶如一條綠色巨龍,盤伏在長江口上。全島地勢平坦,土地肥沃,林木茂盛,物產富饒,是令人向往的魚米之鄉。
在崇明島養魚的本地人很少,大部分是安微、四川、浙江的外來人在此養殖。張富貴,安徽人,10年前跟隨二十多戶親戚舉家搬遷到島上定居,開始養魚。崇明島養殖水面一般是30-50畝,以草魚養殖為主,已經形成一定規模,也有養殖黃顙魚的,但不及草魚多。
“今年草魚行情不好,大家的投料積極性并不高”,張富貴說。1斤規格草魚的價格是4.8元,相較于2斤草魚的價格整整少了1塊錢。如果草魚規格拉不大,養殖戶就要虧本。雖然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,長江水系良好的水質,讓魚發病相對較少,但是降水量的增加讓水質問題越來越突出,草魚發病時間提前。此外,養殖戶對草魚疫苗注射不重視,也導致草魚的成活率只有60%。養殖戶唯有降低魚塘的放養密度,轉用低價飼料,減少成本投入,來抵御養殖風險。
近年來,崇明島養魚人的畝產收益不斷下降,行情似一片迷霧。據有關人士透露,很多蘇北的養殖戶已經開始了草鯽混養模式,他們將5斤左右的草魚以低于上海市場的價格銷售,崇明島的草魚價格深受沖擊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崇明島的養殖戶要突破迷霧,見到曙光,還有很多困難需要面對。